校馆弦歌|拉贝旧居的青年守护者:一场跨越时空的和平接力
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一座青砖木构的西式小楼静立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秋日阳光下,作为跨越国界的人文地标,拉贝旧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推门而入,聆听一段关于和平守护的往事。
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一座青砖木构的西式小楼静立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秋日阳光下,作为跨越国界的人文地标,拉贝旧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推门而入,聆听一段关于和平守护的往事。
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一座青砖木构的西式小楼静立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秋日阳光下,作为跨越国界的人文地标,拉贝旧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推门而入,聆听一段关于和平守护的往事。
2020年,一名叫托马斯·拉贝的德国人向中国大使馆求助,他和他的家人感染了新冠。询问对方名字以后,中国在当时物资紧张的情况下,迅速筹集了一批防疫物资并转交到这名德国人手中!
张纯如,华裔女作家,生于美国新泽西,祖籍江苏淮安。28年前,她以一本《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将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二战中国战场苦难真相,首次推至西方公众视野。她用文字击破沉默,却也因长期直面历史的残酷,在2004年选择结束生命,年仅36岁。
张纯如,华裔女作家,生于美国新泽西,祖籍江苏淮安。28年前,她以一本《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将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二战中国战场苦难真相,首次推至西方公众视野。她用文字击破沉默,却也因长期直面历史的残酷,在2004年选择结束生命,年仅36岁。
《南京照相馆》的播出引起了轰动,它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大罪极有说服力的历史题材片,是在提醒中国人不能忘记那段中华民族的痛苦灾难。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缅怀国际友人约翰·拉贝及其人道主义精神,9月7日,《拉贝日记》(修订版)新书发布会暨“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主题展开幕式在南京朴阅书店举行。
对徐欣晔而言,发现《康福安日记》实属偶然。身为苏州市政协文史委特约研究员、苏州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的他,近十年来在业余时间忙于编著四十多万字的文献专著《海外文献中的近代苏州》,常常实地走访或者联系海外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算下来接触的图书馆、档案馆有三四十
《拉贝日记》,是德国人约翰·拉贝对侵华日军空袭南京和南京大屠杀的真实记录,详细记录了日军暴行和国际友人救助中国难民的事迹。在苏州,文史学者徐欣晔在整理海外文献时,偶然发现一本《康福安日记》及同时期的《葛文娟书信》,在这些资料中,同样记录了日军侵华期间在苏实施的
“在我的收容所的草棚里,在污泥垃圾中,过去的两个夜晚出生了两个婴儿:一个男婴和一个女婴。不能为产妇提供别的栖息之地,我真感到惭愧。……我分别给这两对夫妇送了10元钱,为此女婴取名‘多拉’,男婴取名‘约翰’。”9月7日,在南京朴阅书店举行的《拉贝日记》(修订版)
“珍爱和平·少年说”公益征集活动自启动以来,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青少年的踊跃参与。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缅怀国际友人约翰·拉贝及其人道主义精神,9月7日,《拉贝日记》(修订版)新书发布会暨“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主题展开幕式在南京朴阅书店举行。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